一是筑牢根基,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围绕建设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科学优化种植结构,抓好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和落地转化,年内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亩。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二是因地制宜,做优马铃薯产业。实施马铃薯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和“品牌强薯”计划,做好企业生产要素保障,推动荷兰HZPC-茵诺种业马铃薯育种研发中心项目投产运营,实现基础育苗到一级种薯全链条发展,争取创建国家级马铃薯种薯基地。严格落实倒茬轮作制度,年内商品薯种植规模稳定在25万亩,其中加工订单3万亩。三是突出特色,做精蔬菜产业。利用环京津冀区位优势,依托自治区打造环京津冀设施农业项目建设,推动蔬菜产业向标准化种植、设施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方向转变,建立大田蔬菜种植标准,全力打造京北有机蔬菜供应基地。争取各类资金,实施现代化日光温室、拱棚、冷链仓储、保鲜库建设,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年内新建和改造现代化蔬菜日光温室196座、蔬菜拱棚80座、农产品冷藏仓储设施2处。四是聚焦增收,提升更低效益。创新开展土地流转,推广西干沟乡羊盘沟村土地流转模式,引导农户把分散经营和自主流转的土地有序流转到村集体,在保障农民收益的前提下,向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提高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科技应用水平,增加生产能力,提高产品品质,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年内力争打造土地流转试点5个以上,形成示范引领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