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尼特左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将北疆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地区发展的战略性工程,通过强化理论引领、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品牌传播等举措,探索出一条边疆地区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了鲜活经验。
思想领航破局 凝聚文化发展共识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纳入党员干部培训必修课程,组织“北疆文化大讲堂”“文化思想大家谈”等活动47场,覆盖干部群众1.2万人次,推动形成“领导干部带头学、文化骨干深入讲、各族群众广泛议”的浓厚氛围。全旗上下对北疆文化“传承什么、怎样创新、为谁服务”的认识实现质的提升,形成“以文兴业、以文塑旅、以文育人”三大路径,为全旗干部廓清思想迷雾、明确行动方向。
制度筑基护航 构建协同推进体系
建立“1+N”工作机制。出台《苏尼特左旗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围绕研究阐释、宣传展示、文艺创作、文旅融合四大维度部署18项重点任务,细化45条具体举措,建立“任务清单化、责任网格化、进度可视化”推进机制。同步制定《工作制度》《考核办法》等配套文件,形成“月调度、季督查、年考评”闭环管理体系。成立由旗委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建立宣传部门牵头、26个职能部门联动的“1+26”工作专班,实行“文化项目包联制”“难点问题会商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资金审批、全媒体矩阵传播等实际问题,推动政策供给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
非遗活态传承 激发文化创新动能
近年来,苏尼特左旗推动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传承保护之路。创新实施“非遗+”融合发展模式,建成自治区级非遗工作站、非遗工坊、特色村镇、青少年民俗传承野外教育基地,构建“工作站+工坊+传承户”联动模式。通过“非遗匠心,助残逐梦”毡毛非遗技艺传承工坊培训,成功孵化出具有苏尼特左旗非遗特征文创产品——毛毡苏尼特羊系列挂件,依托“东苏印记”抖音账号建立残疾人非遗产品专营渠道,已销售760个小羊挂件,收入18500元,真正实现了非遗活态传承与特殊人群就业增收双赢。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名,培育出蒙古族服饰制作、毡绣技艺等多个产业化项目,苏尼特毡绣技艺列入国家第一批振兴目录,苏尼特服饰列入第二批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满都拉图镇被评选为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建设优秀实践案例,绿野民族服装店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工坊,满都拉图镇、孵化园区步行街分别被评为首批市级非遗特色村镇、街区,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
文旅深度融合 释放品牌经济价值
近年来,苏尼特左旗依托“羊名天下•印迹草原”北疆文旅品牌核心优势,系统推进非遗动态展演、蒙古马超级联赛、“戈壁之舟”骆驼文化节等特色文旅项目融合创新。通过增设沙嘎、喜塔尔等传统游艺教学及美食品鉴制作互动模块,成功构建“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复合型体验场景,累计吸引3万余人次到场参与,有效实现文旅活动“流量”向经济发展“增量”的动能转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系统规划浑善达克沙地穿越线路体系,将巴彦昌图至敖伦淖尔沙漠腹地27公里砂石公路纳入全盟“以路治沙”重点工程,同步推进4座通信基站建设,服务辐射牧户80余户。现阶段着力筹建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体系,规划建设非遗工坊、主题体验节点及蒙古马骑乘训练与性能测定基地等专项工程。在文创产品开发领域,以“草原梦娃”系列为载体,深度融合传统服饰文化元素,创新研发毡艺挂件、皮雕工艺及特色饰品等多元产品矩阵,并在非遗工坊、游客服务中心设立沉浸式文化消费空间,构建全链条文创展销体系。
传播矩阵赋能 扩大北疆文化声量
优化传播内容,提高媒体产品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旗融媒体中心通过实现主流平台与第三方传媒公司融合协作,集聚各方力量把握“内容为王”这一金科玉律,面向各类媒介载体、传播渠道策划创作一批新闻精品,精准对接受众。推出《乌兰牧骑:行走的北疆文化播种机》等原创报道21篇,全网播放量超10万次,多角度呈现苏尼特左旗北疆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