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解决好草原过牧问题,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和畜牧业转型升级,按照《自治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方案》和旗委、旗政府部署要求,结合苏尼特左旗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二、基本情况
苏尼特左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地貌特点为狭长形,北部为高平原、丘陵,南部为沙地。土壤类型多样。气候为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气候,冬季严寒,春温剧升,秋温剧降,降水量少,易发生干旱。近十年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时数偏少。
(一)天然草原保护利用情况
1. 保护及成效:苏尼特左旗草地面积大,植被低矮、稀疏。沙化土地面积广,有明显沙化趋势。有害生物种类存在。
2. 利用情况:可利用草场主要用于放牧饲养牲畜。
3.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包括草畜平衡区奖励和禁牧区补助。
(二)草原畜牧业发展情况如下:
1. 草食畜牧业在全旗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附加值占全旗地区生产总值的约26%。
2. 草食家畜生产情况良好,牲畜出栏数量持续增长,牲畜头数达约129.4万头只,肉牛、肉羊的规模化比重分别达到约41%、92%。牛羊肉总产量达到约1.9万吨,其中包括牛肉产量约0.8万吨和羊肉产量约1.1万吨。
3. 饲草种植方面,已建设42处人工饲草料基地,年内种植饲草面积达到约1.68万亩。三级饲草储备体系完备,储草能力达到约3万吨。牧户储草棚也有相当大的储备能力。
4. 草原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良好,包括新型经营主体和牧企利益联结、牧企利益链接、农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冷链物流、实施兽医社会化服务等各方面都有积极进展。
同时,依托苏尼特左旗绿色肉食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培育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推动副产品精深加工、预制菜研制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屠宰加工牲畜41.32万头只,肉类产品产量达到约6813吨。并且苏尼特左旗成功加入锡林郭勒盟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畜产品加工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三)科技技术支撑。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大培育力度,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4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入库,新建研发中心1家。申报科技项目10项,其中2项通过审批,获资金120万元。联合实施蒙古牛遗传材料制作项目,制作冷冻胚胎184枚。推广高繁多胎苏尼特羊,完成胚胎移植234只。
(四)地方支持政策情况。
推广“缩短放牧+补饲育肥”养殖方式,发展设施畜牧业。投入4200余万元,扶持种质资源保护基地、肉牛养殖育肥基地等建设。建成饲草储备基地、加工储备站等设施。
三、天然草原过牧原因分析情况
我旗天然草原整体草畜平衡率低于10%,局部地区存在偷牧和过牧现象。主要原因包括:旱情导致草场不返青、长势差;饲草料储备不足;牛羊肉价格低迷而饲草料价格上升;牧民思想认识不足;基层执法和监管不足;嘎查村集体责任压实不够等。
四、总体思路和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实现草原生态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的原则,注重生态家庭牧场建设,走好生态化、产业化、社会化、数字装备化的现代设施畜牧业发展路径。到2024年底计划实现以下目标:
1. 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降到10%以下,全旗放牧+补饲肉牛稳定在17万头、舍饲圈养肉牛达到1.7万头,天然放牧羊存栏稳定在88万只。
2. 适度规模设施畜牧业比重达到80%以上,畜牧养殖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牲畜良种化达到85%以上,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6%。
通过以上措施,减轻草原放牧压力,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牧民增收协调发展。同时,也将关注牧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不低于全盟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以确保牧民的生计得到持续改善。实现草原生态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试点示范和科学规划,逐步实现这些目标,为草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五、规划布局
1. 满都拉图镇:
第三轮奖补草原779.4411万亩,典型和荒漠草原为主。推行舍饲半舍饲+放牧模式,促进畜牧业规模化。重点在巴彦淖尔嘎查等地开展荒漠化防治。建设饲草料加工站,提高生产能力。
2. 巴彦淖尔镇:
第三轮奖补草原875.6054万亩,沙地草原为主。推行舍饲半舍饲+放牧模式,开展荒漠化防治。新建全混合日粮加工储备站。
3. 巴彦乌拉苏木:
第三轮奖补草原609.9328万亩,典型和荒漠草原为主。全域实行四季放牧,冬春枯草期补饲。新建全混合日粮加工储备站。
4. 赛罕高毕苏木:
第三轮奖补草原921.3162万亩,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为主。推行舍饲半舍饲+放牧模式,提升草料加工站生产能力。
5. 查干敖包镇:
第三轮奖补草原546.2249万亩,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为主。南部推行舍饲半舍饲+放牧模式,其他区域四季放牧。新建全混合日粮加工储备站。
6. 达来苏木:
第三轮奖补草原550.7746万亩,典型和荒漠草原为主。全域实行四季放牧,冬春枯草期补饲。新建全混合日粮加工储备站。
7. 洪格尔苏木:
第三轮奖补草原825.5050万亩,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为主。全域实行四季放牧,冬春枯草期补饲。新建全混合日粮加工储备站。
六、重点任务
(一)科学动态核定适宜载畜量和休牧期
1. 建立动态适宜载畜量核定机制;
2. 建立并实行动态休牧期机制;
3. 逐户摸清实际牲畜头数;
4. 推行“2+N”模式,推行舍饲圈养。
(二)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减少天然草原放牧牲畜规模
1. 发展适度规模设施畜牧业;
2. 完善畜牧业配套设施设备;
3.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4. 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
5. 肉牛托管代养模式。
(三)加强荒漠化和生物灾害防治,稳定天然草原产出
1.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
2. 制定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方案;
3. 加强草原监测工作。
(四)提高饲草供给能力,减轻对天然草原牧草依赖
1. 加强人工饲草生产,提升饲草供给能力;
2. 完善饲草储运销体系,提升饲草料收储和调配能力。
七、预期建设成效
通过试点示范,建立完成适合我旗特点的天然草原载畜量核算体系、休牧期调节机制、过牧评价指标体系和草畜平衡考核机制。全旗各苏木镇草畜平衡指数保持在10%以下。
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初步体现,生产方式向“舍饲半舍饲+放牧”转变,饲草料保障能力提升,设施装备逐步改善,良种繁育取得新进展,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提高。
八、试点落地保障措施
1.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苏木镇工作机制。
2. 宣传引导牧民保护草原,提高自觉性。
3. 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支持,引导社会投资。
4. 强化专家指导,组建专家服务团队。
5. 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九、创新措施
1. 建立天然草原适宜载畜量核算体系;
2. 建立休牧期动态调节机制;
3. 建立草畜平衡评价指标考核机制;
4. 推动草原数字化监管水平提升;
5. 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6. 保护利用地方种质资源,发展牧区文旅产业;
7. 推进奶业振兴和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
8. 推广嘎查集体+专业合作社、草场+畜群双托管模式。